乙巳蛇年回乡有感: 重塑乡村记忆, 破败之中求新生

发布日期:2025-02-02 16:54    点击次数:130

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,乡村曾是无数人魂牵梦绕的故乡,承载着世代人的温情与回忆。然而,随着时代变迁,许多农村地区却面临着房屋破败、砖瓦残垣、街道荒芜的困境,那些曾经生机勃勃的村落如今变得萧条冷落,让人不禁心生哀愁。这不仅是物质资源的极大浪费,更是对乡村美好记忆的一种侵蚀。面对这一现状,我们亟需探讨如何在保留人们对乡村的美好记忆的同时,有效解决资源浪费问题,让乡村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。

走进如今的一些农村,映入眼帘的往往是破旧不堪的房屋和杂草丛生的街道。这些荒芜的房子,有的屋顶坍塌,有的墙体开裂,仿佛在无声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和主人的离去。街道两旁,碎砖破瓦随意堆放,既影响美观又占用土地资源。每当城里人回到这样的乡村,心中难免会泛起一阵挫败感,那份对故乡的思念与眼前的衰败形成鲜明对比,令人痛心疾首。

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复杂多样。一,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,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涌入城市,导致农村人口老龄化严重,劳动力短缺,许多房屋无人居住、无人维护,逐渐破败;二,只有女孩的家庭,女孩子长大成人后,或是城里工作,或是远嫁他乡,老人跟随子女生活,导致家中老屋年久失修;三,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,缺乏有效的资金投入和管理机制,使得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难以为继,城里生活的子女回家的热情被眼前的生活不便、脏乱等现实问题冲淡,勉强过完除夕就纷纷逃回自己的舒适小家;四,一些传统观念的影响也不容忽视,部分村民对老房子抱有深厚的情感,即便生活条件艰苦也不愿放弃但又无力重修,这种“念旧”心态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乡村的衰落。

要解决这一问题,需要政府、社会和个人三方面的共同努力。政府应实时对村民的生活工作情况摸底登记,对有能力改善老宅环境的积极督促重装改建,同时,根据村居特点给几套改造方案,及防止千篇一律又丰富多彩,在原材料采购上为村民把把关,既简洁实用又美观现代;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,水电暖、硬化路、园林鸡舍等建设,改善农村人居环境,加强文化建设,见学习驿站,学种植、学养生、学养殖、学诗词歌赋、搞各种体育文娱活动等,让村民真正有存在感、有幸福感、有获得感,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;与社会资本合作引入企业力量进行村庄改造和产业开发;社会方面,可以动员公益组织、乡贤等力量,共同参与到乡村文化保护和传承中来,每年的各种节日就是村长支书最好的招商引资的好机会,挖掘和弘扬乡土文化,让乡村文化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。

个人层面,村民自身也应树立起改变家乡面貌的责任感和使命感。通过参加技能培训、学习现代农业技术等方式提高自身素质,积极参与到乡村旅游、特色产业等新业态的发展中,用实际行动为家乡的振兴贡献力量。此外,对于确实无人居住且无法修复的危房,应合理规划,通过拆除复垦或建设公共绿地等方式,既消除安全隐患,又美化环境。

在这个过程中,我们需要特别注意保持乡村的原真性和文化特色。每一片老瓦、每一块青砖都承载着历史的痕迹,是乡村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因此,在进行改造时,应尽量采用“修旧如旧”的方式,保留传统建筑风貌,对乡村墓地管理也应提上日程,墓地占耕地现象日渐抬头,应出台合理治理措施,让乡村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不失其根本。

重塑乡村记忆,不是一朝一夕之功,它需要时间的沉淀、智慧的积累和不懈的努力。让我们携手并进,以创新的思维和务实的行动,破解乡村发展难题,让那些曾经荒芜的村落重焕生机,成为人们心中永远的美好记忆。在新时代的征程上,共同绘制一幅乡村振兴的壮丽画卷,让中国农村成为世界的一道亮丽风景线。(图文/张小柒)